发布时间:2025-02-07 03:49:57
在元代航海文献中,周达观的《真腊风土记》首次记录了双针罗经在航海中的应用。从温州出发,行丁未针,途径闽、广海外港口,跨过七洲洋和交趾洋,直达占城,这一过程展示了双针罗经的导航作用。
在明代,双针罗经在海道导航中占据主导地位。当罗针摆动处于两个方位之间时,航海者会采用相邻的两个方位来表示其平均值,例如,乙辰针即105度和120度的平均,精确到112.5度。这种创新使得火长——负责船上方向的船员,能够巧妙地将传统的24方位罗盘扩展为48方位罗盘,每个方位之间的度数差仅为7.5度。
以下是明代双针罗经划分的48方位:
子癸: 7.5 度
丑癸: 22.5 度
丑艮: 37.5 度
艮寅: 52.5 度
甲寅: 67.5 度
...
壬子: 352.5 度
每个方位的细分,极大地提升了航海精度和导航准确性,为明代的海上探索提供了关键的导向工具。